大家好,嫁接茶梅成活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嫁接茶梅成活率怎么样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下面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嫁接茶梅成活和嫁接茶梅成活率怎么样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山上的油茶怎么嫁接茶梅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山上的油茶嫁接茶梅,你可以采用T形芽接或是双刃芽接法进行嫁接茶梅
[Two]、茶梅进行扦插有什么办法
1.扦插繁殖:茶梅花扦插繁殖,以嫩枝带叶扦插法为主。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大多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的高温季节进行。虽然,这段时间气温和土温都比较高,但是,昼夜温差不大,相对湿度又高。这就有利于茶梅伤口愈合生根。具体扦插时间,比较好选在这个时期的雨后进行。扦插数量多,可采用露地扦插的方法,苗床高为15厘米,宽为80~120厘米,长度不限。苗床内的扦插基质,要选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土壤,苗床上要搭设荫棚,土壤可用福尔马林进行消毒处理。
插穗要选当年春季萌发生长的半木质化的健壮枝条,每段插穗长约5~7厘米,剪取时要带踵剪下,除掉基部叶片,保留2~3枚顶端叶片。茶梅属于难生根的花卉,为了提早发芽生根,莳养者可用0.08%~0.10%的萘乙酸水溶液,浸泡插穗基部(2厘米内)5秒钟。比较好是随剪、随浸、随插,一定不能贮藏过久,保持插穗绝对新鲜。扦插时,把土壤压平用竹签打孔插入,用手指压实,使插穗和土壤密贴。插入土壤深度,一般为3~4厘米,以表土接近上端叶片附近为好,扦插的株行距为11厘米×2.5厘米,使之插后叶片不致重叠为宜。
如果家庭莳养少量茶梅,繁殖数量不多,苗床可用花盆制作。扦插前,选用高为12~13厘米,直径为15~16厘米的土陶盆为好。不论新盆或旧盆,都要用清水刷洗干净,浸泡1~2天后才能使用。使用前,在花盆底部反扣两块瓦片,再填一层碎瓦片或小石子,做好排水层,比较好用强阳光照射,或者用药物进行消毒处理。扦插基质可用河砂5份、山泥土2份、腐叶土1份、菜园土2份,充分混合后严格进行消毒处理,上盆备用。插条的处理和扦插方法,与露地扦插的相同。
地插和盆插后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夏季扦插,在温度高湿度大的良好条件下,一般只要15~20天,插穗基部就能产生愈伤组织,这段时间的管理,主要是用与气温基本接近的清水,对插穗进行雾状喷水,喷水时可揭开塑料地膜透气,喷完后及时盖上。20天以后根的原始体开始膨大,30天以上一般就能长出新根。
2.嫁接繁殖:『1』靠接繁殖:靠接繁殖茶梅,要事先培育砧木。嫁接前两年,可用油茶或红花油茶的种子进行播种,用这种幼苗作为嫁接砧木。因为红花油茶种子发育成的幼苗粗壮,长势好,亲和力强,对嫁接后的成活率和快速生长都非常有利。播种时,要制作苗床,苗床底部填一层粗砂,砂上铺一层15~20厘米厚的育苗培养土,种子播下后,再覆盖黄砂土,土上再盖一层稻草,播后保持土壤湿润,红花油茶的播种时间,可在春季的3~4月进行。这时气温在20~25℃,发芽也较快。一般30~40天出芽率可达70%以上,出苗后加强肥水管理,两年后便可选作嫁接茶梅的砧木。
靠接时间可在花后的4~5月进行,在靠接时,挑选优良健壮的茶梅枝条,长20~25厘米,粗细与砧木基本接近。操作时,先把砧木花盆移至接穗母株放牢,再选接穗易于靠近砧木的部位,各削出一面长约4厘米的椭圆形削口,刀口深达木质部,然后将二者形成层互相密切贴合,用白色塑料薄膜条,从下至上扎紧就成。到秋末花蕾形成后,切离母体,另成一株。
『2』切接繁殖:茶梅切接,可在上半年的4~6月,或者下半年的8~10月进行。这两个时期的气温一般都在20~30℃之间,嫁接后伤口愈合快,成活率高,植株发育也很快。砧木可选培养两年以上的红花油茶幼苗,在适当的位置截断,再从横切面向下劈成1~1.2厘米深的裂口,再选取与砧木年龄基本相近,已经木质化的健壮茶梅枝条,顶端有两片嫩叶,长6~8厘米。操作时,在叶片下端两侧,削成1.1~1.3厘米的楔形斜口,削口必须光滑,最后用左大拇指的二指卡住砧木劈口使刀口分开,右手顺势将接穗插入劈口,严格对准二者的形成层,再用塑料薄膜包扎。
[Three]、茶梅几月份的嫁接好
一般在5~9月均可嫁接。
据试验,以6~7月为最佳嫁接时间。这时候气温适宜,当年山茶花接穗已木质化,移栽的砧木苗已成活,嫁接成活率可高达90%以上。
[Four]、茶树花的嫁接方法
嫁接方法〖One〗、撕皮嵌接法。此法适宜夏秋季节砧木能剥皮时使用,成活率高,树冠成型快,是大树嫁接的主要方法。
〖Two〗、三角嵌接法。此法可在春季树皮不易剥离时使用。
〖Three〗、嫩枝嫁接。这种嫁接方法,愈合快,成活率高,是茶花嫁接的主要方法。
OK,关于嫁接茶梅成活和嫁接茶梅成活率怎么样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688894.com/crI1aqyKbqKA.html